书写计划

最近迷上了一档不错的播客节目——西西弗高速,没完没了地听。从当代青年生活状态,到自恋型人格,到2024舆情热点,到哪吒形象随着时代的流变,各种文化角度探讨社会,内容翔实深入,很合我的口味。

北落想做播客的初衷是因为想要边放音乐边说话。然而在今天,即便是不放音乐的纯谈话节目、甚至单人播报节目,也有不错的生存空间(甚至比音乐节目还要更不错),好像收音机的岁月又回来了。纵观信息传播媒介的历史,书报的阅读给了我们最大的自由,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速度将故事在脑中推演;到了广播时代,人们依旧可以驰骋于想象的世界;再来有了电视,人们逐渐习惯于完整的画面被喂食到眼前。互联网刚刚出现时,我感到了书信讨论的美好,直到人们习惯了在短视频前刷个不停,互动最终只剩下点赞与留言区的谩骂。

渐渐清楚地觉得这个世界短期内不会再好了,而我们似乎应该还能够做点什么。如果七年以后小行星撞上地球,人类文明不再,那从今算起的每一分钟,我将如何面对自我、面对世界呢?我至今仍清楚地记着2020新冠大流行的那段日子里每天毫无头绪地不停刷新着新闻,生命按下了暂停键,但负面情绪却一刻不耽搁地蔓延开来。从彼至今已经五年,我再不要这样了。我想写点东西,想了五年,一部零碎的生活记录随笔,一些配得上交响音乐的小型故事,一本只属于我的时代、写下后便可撕碎焚毁的书。

西西弗高速的节目初衷是:“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向内的思考,我们需要一档节目,打开向外的视角,探讨外界的问题”。我也常想,写作也好,执着于输出,是否是太过自我的表现。首先必须得承认,我应该算是比较自我的那种类型。我老觉着,“认识自己”,是人生的终极目标。其实人生本无必要一个目标,而因为有我执,所以在于外界的磕碰中,总要不停地追问“我是谁”。而对自我的“放下”,则是在这个追问中倾向于完成的。仿佛每天我都要来给自我下个定义,然后去消解它,日复如此。

另一方面,我一直觉着与视频相比,写作更像是在与读者共同完成一项作品,我提供一件半成品,你来加工成只属于你的那一份。如果说目前流行的视频主要是在前端是生产了情绪内容,那么文字则在前端展开了属于读者自己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,如果说一篇文字是一方药引,那阅读这幅药需要读者自己来做。

这些都是相比于其它信息媒介,我一直很钟情于书写的原因吧。

技术上,书写这件事真的会受到很多微小因素的影响。比如:

总之,能一直写东西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我在周记里练了两年多,也是在近一年的工作任务逐渐从编码转向了写文档、写项目计划,就愈发佩服职业作家和各种文字工作者们。

这个门户网站被我烧掉重搭了第三个版本,最早的一版是为了2020抵美后接些外包私活来用。后来它变成了同步微信朋友圈周记的秘密角落。而今天这一版我依旧安排了过多的“待做事项”,真希望下一把火能来的慢些。我在github和supabase上把这次的新项目命名为“家”,更准确一点,我希望它是家中小厨房的餐桌,我来下厨(从今开始在现实中我也要更多下厨!),原材料则是生活。朋友来了,尽以品尝饭肴为主;而客厅的谈天说地,可移步蓝天。我也计划,不远的将来这里的文字也会整合到atprotocol去,这个个人小站会变成atprotocol我个人身份服务器的前端实例。接下来未来会有几篇,包含我对蓝天、atprotocol、fediverse,这些去中心化“网络社交”(我比较讨厌这个词,不如叫网络信息集散模式)概念的一些理解和看法,甚至是比较开发向的技术话题,也会写在这里。

下方是我的蓝天账号 ⬇ ,欢迎关注。